您当前位置:栏目 > 新年佛寺生活
新年第一天要和菩萨一起过:普陀山朝山迎新的人们
作者:李连冬 编辑:穆穆

2013年元旦的清晨,鸟鸣声声,清净十分,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海天佛国普陀山时,一位身着衲衣、光脚着履的行脚僧人,已经在莲花道上开始了他一天的朝拜。这是常住法师,他口中默念圣号,三步一叩,向着佛顶山的方向缓缓行进。

一同去往山顶的还有张晋民和他的妻子刘晓,他们从普陀山西山二区的一个家庭旅馆里走出来,走在去山顶慧济寺的路上。他们在2012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赶到普陀山,准备在今天礼拜观音菩萨,向菩萨还愿。

而在与普陀山隔海相望的朱家尖码头,许多人正在等待第一班去往普陀山的客船。她们大多为五六十岁的妇女,身上背着烧香小包,包里放着一些花生和香烛,那是她们给菩萨准备的供养。

在这吉祥的一天,他们都赶来普陀山,在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身边,恭贺新的一年降临人间。

新年最好是平常

常住法师三个月前从山西大同出发,一路途经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见佛便拜,直到今天抵达普陀山。这是他每年冬天都要走一遍的路途。

“每年一入冬,我和几位师兄就出来行脚,一般是往南方走。今年到了普陀,往年都不会走这么远的。”常住师父拜完一段,在路边歇息时,对记者说,“我们没有预定好的目的地,随缘行走,随缘而归。”

那师父为什么每年都要行脚呢?

“这是我的剃度师父留下来的传统,行脚是修行证悟的法门。我们的寺庙在山西乡下,是个小寺,我们出来行走,也有机会去一些大寺院,请大和尚指点佛法,增长智慧。”

常住师父今年46岁,出家已快20年。他从小没有见过父亲,也无妻无子,尚有老母亲在上,已经70多岁。他几年前把她接到寺里,照顾她的饮食起居。常住师父说,每年在寺里他孝敬母亲,出来行脚的时候,则会为不知在何方的父亲念经祈福,这是他尽孝的方式。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见人少,问路白云头。师父在外行脚一定十分艰苦孤独吧?”

“辛苦肯定是有的,但是如若把它当作修行,不仅不会觉得苦,还会感到欣喜,多走一段路,就多一点进步。”常住师父说,“所谓孤独,就是修炼心性。你们记者在做完任务后就可以回到熟悉的地方、见到熟悉的人,继续你们的生活,我们这样的修行人不是,我们一定要摆脱对固定地方、固定关系的依赖,专注关照内心,证悟佛法。这是喜悦,怎么会孤独呢?”

歇息一阵,师父又起身继续前行。他拜行的第一段路是在莲花道上,一直到普济寺。从普济寺出发,他的下一段路是沿滨海的公路走到法雨寺,拜入山门;从法雨寺出来,则要拾阶而上,三部一叩,一直拜到佛顶山上的慧济寺。

下午,记者从慧济寺下山,下行不远,又遇到了正在往上拜行的常住师父。他毕恭毕敬、一步不落的埋头于自己的朝圣路,冬天里,脸上已经挂上了汗滴。

上山下山的游客已经非常多,路过常住法师身旁,每个人都吃惊而敬佩地停下脚步,不再聊天说话,有些游客向法师合十顶礼,有一些拿出相机为他拍照,而更多人则将目光放在这位苦行头陀的脚上。常住师父只穿着一双覆盖前脚掌的僧鞋,鞋底已经磨出了两个洞。

“看看,这是真和尚!”有人向同伴小声赞叹。

记者跟随常住法师,直到拜上佛顶山。拜完一程,法师停下歇息,记者把刚刚那位游客的话告诉了他。

“很多人对和尚不了解,有很深的隔膜和误解。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了,经过媒体放大,对僧人的形象抹了很大的一笔黑。”常住师父有些无奈,“现在很多人看到和尚就很好奇,而且往往先要判断一下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

记者问法师,自己会不会为这些事情困扰呢?

“困扰肯定有,比如我们有时候不得不乞食化缘,有些人就会骂我们是假和尚,或者对我们说些不庄重的话,问一些不清净的问题。”法师回答说,“但是,遇到这些来自外界的或是认同、或是否定、或是打击、乃伤害的事情在所难免,这是一段非常好的修行历程,我会告诫自己,无论外界有什么,用平常心去对待,心里不要起波澜。这样才会得大自在。”

“在杭州灵隐寺,一位老和尚曾经提点我,天冷天热,身体平常,饭好饭坏,味道平常,是毁是誉,佛法平常。养这个‘平常’,就是修佛。”他说。

“你刚才问我是不是特意在元旦这一天来普陀山,现在我可以告诉你了,在这一天来到这个地方是因缘际会,包括我遇到你,你遇到我,没有特殊,只是平常。元旦在普陀山,也是一个平常日子,只不过这里因为佛法而比其他地方更为殊胜。”

礼佛让我们心安

从法雨寺到慧济寺,常住法师拜行的石阶路叫作香云路。这条香道长约3里,坡陡崎岖,而风景秀丽,既是游客游览普陀山的绝佳去处,也是信众们信众的圣洁之路。

元旦这天,刘晓从法雨寺起头,三步一叩,重走这条给她带来福泽的小路,而她的丈夫张晋民则背着包围护她左右。

他们从杭州赶来普陀山还愿。上次到这里是在一年多以前,他们去慧济寺的观音殿求子。现在,他们的女儿悠悠已经两个月大了。

“我是1980年出生,她比我小一岁,我们应该算第一代‘80后’吧,”丈夫张晋民说,“我们是2006年结婚的,一直想要个小孩,上次来普陀山的时候结婚整5年,到那时候一直怀不上。”

“我俩去看医生,中医、西医都看过,都说没什么问题,可是一直没有成效。”张晋民说,他在杭州市郊区有一家门头,做点小生意,而他妻子刘晓则是小学老师。“家里的老人着急,我们的心情也是着急,关系特别紧张。”

2011年底,刘晓听从婆婆的建议,跟丈夫一起到普陀山,向观音菩萨求子,许愿若得子一定终生供养菩萨。2012年十月,他们的女儿诞生,家里的老人给她取的小名叫佛送。

“我从前不信佛,我们两个都是大学毕业,当时对拜佛还有些排斥。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受现代教育长大的人大多数都是这样想的。”刘晓说,“但是当孩子出生的时候,听到她哇哇哭着,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菩萨,泪水马上就下来了。”

“怎么说呢,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信众,我只是个普通人,但现在我不排斥这些东西了,我相信会有菩萨保佑,有时候想到这些,心里特别喜悦。”她说。

她往上拜着拜着,眼泪又流了下来,泪水和汗水交织在脸上,在新年的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来还愿之前,刘晓特地去询问了当地寺院的一位法师,法师告诉她,只要心中有佛,菩萨自然就会知道,不拘什么形式,也不一定非要去普陀山。而刘晓却决定一定要来一趟,而且要用传统的方式,三步一叩,感恩菩萨。孩子太小,就留在了家里,让婆婆照顾,她和丈夫则过来还愿。

丈夫张晋民说:“今天是元旦,我们选择今天过来,一个是因为有假期,她不上班,再一个就是取个好兆头,除旧迎新,我们也都30多岁了,有了小悠悠,生活肯定会不一样了。”

“等她长大了,一定会告诉她这段来历,她如果从小学佛我也不会反对,毕竟她是菩萨送来的。而且,礼佛真的让我们感到安宁。”刘晓说。

千江有水千江月

苏阿姨的家就在舟山,离普陀山不远。她一个月里至少会有一次到山上来,供奉菩萨。她是一位在家的居士。

“每个月我都会过来哇,给菩萨带点吃的,跟她说说话,省得她惦记!”这位开朗热情的阿姨笑着告诉记者。

她今年66岁,因为身体原因好几年前就从单位退休了。还在单位上班的时候,她是管宣传的,业余时间学佛。而退休之后,她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礼佛上。

“我退休了跟没退一样!以前是宣传单位,现在是宣传佛。”她笑呵呵地说。

在舟山,她认识很多已经相识多年的佛友,他们都是在家的居士,基本跟苏阿姨差不多年纪,她自称“老年居士队队长”。这位队长和她的队员们经常聚在一起念经礼佛,有时寺院里有法会,他们也结伴去参加。

您是如何跟佛结缘的呢?记者问她。

“也许是因为我家跟菩萨家挨得近吧!她把我叫去服侍她!”她说。

记者跟随她去了普济寺和法雨寺。新年第一天,寺院里人气十足,香火旺盛,苏阿姨等前面的游客散去,在最左边的蒲垫跪下,俯首很长时间,才站了起来。然后,她从包里掏出几个花生跟坚果,放在供奉佛的碟子里。

“我今天不烧香,只给佛菩萨带了点东西吃!”她笑眯眯地说。

普陀山旅游开发得好,游客这么多,会不会打扰菩萨的清静?记者问。

“怎么会呢!人多说明人人都想拜菩萨,香火旺了,菩萨就有更多力量保佑大家。我是喜欢热闹,我觉得菩萨也是,因为她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人人有求必应,她比我认识的人多多了!”苏阿姨又笑了,“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你读过吧?这就是写菩萨的诗啊。”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出自佛教禅宗经典《嘉泰普灯录》的一句偈语。月如佛性,千江则如众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天是佛心,云是物欲、是烦恼。烦恼、物欲尽去,则佛心本性自然显现。

在这第一天,无数人与苏阿姨、张晋民夫妇、常住法师一起,无论有意或无心,无论出家或在家,他们都在殊胜的普陀山、在观音菩萨身边迎接到了新的一年。“千江有水千江月”,不管悟与不悟,在这阳光普照的一天,都“万里无云万里天”,满心欢喜,准备接受来自菩萨的祝福。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