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新年佛寺生活
追寻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的寺院
作者:林佳 编辑:穆穆

山顶寺院忙碌的人们

日照市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位于山东半岛的下端。经历了12个小时的颠簸,火车终于到站了。前一天,这里的大雪才停歇。这已是入冬以来的第三场雪,也是最大的一场雪。走出车厢,踏上站台,寒风已经包裹过来。

光明寺所在的五莲山风景区是当地著名景点,远离市区,旅游公交却十分便捷。票价三元的公交车可以直达游客接待中心。日照是夏季旅游胜地,冬季游客很少,旅游公交上绝大部分是采办年货的当地村民。

游客接待中心的大厅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三个人,都是工作人员。对于我的到来,他们有些意外。得知我要独自去光明寺,工作人员建议我步行上山,这样比较安全。

五莲山以形似五朵莲花而得名。这座海拔仅515米的山峰,山体奇崛,道路弯曲,行走起来并不轻松。

途中,我遇到了三个朝山的年轻人。每走三步,便匍匐身躯,朝着山顶行跪拜礼。他们应该也是去光明寺迎接新年的,虽然雪后山路难行,却丝毫不曾懈怠了每一次叩拜。

一个多小时后,我气喘吁吁地来到山顶寺院门口。光明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开山长老医治好了万历皇帝母亲的眼疾,为了表示感谢,万历皇帝特命人敕建了这座寺院,全名为护国万寿光明寺。在她鼎盛时期,寺里驻锡着三百多为僧人,站在望海楼远眺,目之所及的土地均归寺院所有。

现在的寺院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的,青砖黛瓦,红门黄墙,虽然不大,在冬日孤山怀抱中,自有一种亲近感。

已是午斋时间,客堂没有人。我找到斋堂,轻叩门板,小门里走出一位法师,得知我是为明日的祈福法会而来,法师表示欢迎,并把我带进了斋堂。

斋堂很小很暗,因为没有供暖,饭菜的热气在空气中升腾。法师法号“曙阳”,他让我从餐桌上拿取碗筷,午饭是大米、青椒豆皮和白菜粉条。寺院的斋饭一向管饱,但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取食,不可浪费。用完午斋的僧人们开始离席,曙阳法师把我托付给唐师傅,去为明日的祈福法会做准备了。

 

裹着围裙的唐师傅正忙着切菜,他今年64岁,山下大于林村人,在这里已经15年了。身材颀长的他,没有同龄人的大肚腩。平日他要负责寺里八位僧人、其他两位工作人员以及随时可能到寺里拜访的信众的饮食。一日三顿。逢佛菩萨节日举办法会时,吃饭的人数会激增,需要居士们的帮忙。

他告诉我,这边的师父很苦。吃的菜、米面多是居士从山下带来的。通常,居士们会将车停到景区售票处,接下来要靠手提肩扛带到寺里。最近的大雪阻隔了上山的人。现在只有大萝卜和白菜,豆制品已经不多了。寺里为元旦的祈福法会准备了很久。自己也对明早的食谱做好了规划,要比平日里的丰盛:馒头、稀饭搭配上两个凉菜一个热菜。而一些蔬菜要等到下午才能被带上山。

聊到祈福法会,唐师傅对去年元旦记忆犹新。去年元旦与农历腊八重合。腊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的日子,按照传统,善男信女都会在当天喝上一碗腊八粥,以示纪念。寺院也熬粥,与信众们分享。腊八前一夜,唐师傅带着三位居士在大寮(厨房)里制作腊八粥。两口大锅架在火上熬了整整一晚,大家轮流用大锅铲戗锅,防止粥变糊。当时来了千余人,很隆重。今年大雪,不知明早有多少人来。

刘居士推门而入,他是寺院的信众,也是唐师傅的老朋友,但凡有大的活动,总会来帮忙。有着十六年厨师经验的他,同意胜任在大寮里的任务。他说自己年轻时对佛教有些厌烦,但随着年龄增大,开始喜读佛书,自己也在渐渐地发生改变。原来喜欢每天喝两口,烦躁时一天三盒烟,现在这些都戒了。精气神也变得不一样。每次来到寺里,找唐师傅喝茶,谈学佛心得,成了他的惯例。

大雄宝殿前,曙阳法师正召集大家铲雪。八十多岁的昌戒法师也加入到扫雪的队伍。老法师拎着装有热水的铁皮桶,铁锹铲不动的厚冰,他就倒上热水把冰融化。一点一点配合着大家,在他心里,明天是新年里诸多信众在佛陀面前期许美好愿望的一天,每清除一块冰都能为信众增加一丝温暖,也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一种分享的喜悦。大雪已经令僧人们清扫了一天,工程量太大了,在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后,只能是加班加点见缝插针地清除着。

曙阳法师接到一个电话:明日早饭需要的蔬菜终于送到了。大家拿起扁担、麻袋、绳子准备下山取菜。路上彩旗和灯笼已经挂了起来,银装素裹的大山中,因为它们的装点,增添了灵动之色。山风从脸庞刮过,风力不大,却透过皮肤侵入肌体。一路下坡,众人或彼此搀扶,或依仗竹杖,踉踉跄跄地走着。

曙阳法师是15年前来光明寺的。当时他们一行10人,跟随觉照老和尚来到寺里驻锡。开始时,众人被村民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盯着,像是在看怪物。诸位法师依然按照戒律修行。第一年过年,寺里只有僧人。到了第三年,才慢慢有人上山。现在逢大型佛事活动,居士们相互转告,上山来帮忙。有人还能跟着师父和赞。

取菜时,一辆车停在了景区售票处。觉照老和尚带着几位法师从连云港碧霞寺赶来。70岁的老和尚精神矍铄,身材高大,是包括光明寺在内的三家寺院的方丈。为了明日的祈福法会,驱车三小时而来。众人问好、行礼之余,纷纷感动于老和尚这么大年纪还在雪天里奔波。老和尚说,为众生祈福,出家人不辛苦。

闻钟伴入眠

下午五点,太阳逐渐离地平线近了起来,山风越来越大。居士们陆陆续续到了寺里。大家平日难得见面,彼此讲着学佛的心得。在大雄宝殿前的小广场,红地毯已经平整地铺了起来,为了避免夜风来袭,居士们取来一米多高的烛台,压在了四个角。

祈英法师带人去库房搬长桌。夜幕已经落下,电筒的微光指引着众人来到位于僧房背后的库房,小路的一侧摆放了木料,两人抬一张长桌,短短的十多米走廊顿时显得局促紧张起来。两张长桌被安放在大雄宝殿前的小广场,明天一早,这里将摆放上从外地定做的莲花灯。

很多居士手上都是皲裂的小口子,干活时也不戴手套,怕不方便干活。王居士驾车从县城赶了过来,没有休息,到了寺院就登上木梯,开始将祈福的横幅逐一悬挂。

在斋堂,晚饭已经准备好了。因为居士们的到来,唐师傅加了菜——炒花菜。不同于中午,或许是有俗家弟子的加入,一度严格的斋饭时不能交谈的戒律被放宽了。大家在谈论天气,猜测明早到寺里来的人数。

唐师傅忙于招呼大家吃饭。灶台上蹲着一个盛满了煮好黄豆的大铝盆。王居士清洗着刚带上山的雪里蕻,切成小段为明早斋饭做准备。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不断有人来到斋堂用餐,有的是刚忙完手里的活儿,有的则是刚上山。

月朗星稀,四周除了寺院的灯火,一切都陷入混沌黑暗中。这是一天中寺院最安静时刻的降临。国顺法师又来到大殿开始晚课。唱诵着寺院编写的祈祷文:“洪钟初叩,宝偈高吟……上祝当今元首大统,下资世界人民人寿年丰……佛法长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警醒的钟声划破夜空,回荡在寺院。知客师正安排留宿的居士,按照性别,被分配大不同的房间。

我与祈英法师同屋,此外还有五位居士。在一间不足三十平的屋里,四张上下铺床局促地挤在一起。整个屋内只有一台电暖气,好在每个床铺都分配了电热毯。众人早早钻进了被窝,两位居士拿出背包里的经文,默声念诵着。此时的我和衣躺在床上,僵硬的身体逐渐舒缓过来。白天暴露在寒风中的双手慢慢开始肿胀泛红,一种银针扎手的感觉涌了上来。迷迷糊糊中,听见祈英法师与诸位居士安排明早的工作。

 

 祈福,是为自己找准方向

睡梦中,打板的声音有节奏的响起来,声音不高,却有着极强的穿透力。勉强睁开眼睛,瞟了眼窗外,一片漆黑,隐约听见风声呼啸而过,吹起的横幅相互拍打着,发出了啪啪啪的声响。居士们开始陆续起床,窸窸窣窣的穿衣声,小声交谈的声音,这些都不足以催促我早起。虽然曾经信誓旦旦地答应要去寮房帮忙,但困意强大到可以忽略昨日许下的承诺。直到六点,闹钟响起,到了不得不起床的时候。

同屋的居士回来取东西。一问才知道大家都是四点半起来的。看见睡眼朦胧的我,居士说,姑娘你睡得可真香,大家都不好意思叫醒你。心里羞愧的,只好低头应承。听说昨晚的大风吹落了已经挂好的条幅,大家不得不重新返工。出家人的生活真是不易。按照佛教传统,元旦祈福并非寺院里惯有的传统。现代社会,人们对公历年节日越来越重视,为了恒顺众生,各寺院也开始了“与时俱进”。

新年第一天,天还未亮,大雄宝殿挤满了信众,觉照老和尚带着僧众和居士从五点开始就在诵念经文。殿外的广场上也站满了人。天气预报说元旦这天最低温度是零下八度,太阳初升前的一刻是一天中最为寒冷的时候。衣服拉链已经拉到最高处,脖子使劲往下缩着,北方的数九天果然难捱。但人们的表情却是非常祥和,或聆听,或诵念,一丝不苟,看来是想将这份认真虔诚劲儿带入到新一年中。

东方泛起鱼肚白,人们在法师带领下鱼贯地走出大雄宝殿,双手捧着莲花灯登上栈桥,来到了五莲大佛广场。就在前一天,香案、长桌就用黄绸布包裹一新,僧人们拿着法器,唱诵着经文。觉照老和尚拈香供奉大佛,在他的带领下,众人礼拜大佛,默许新年的愿望,将捧在手中的莲花灯依次摆放都了供桌。人们此时许下质朴的愿望,犹如国顺法师每天在早晚课上唱诵的祈祷文。

一位十三岁的小居士说,凌晨四点自己就从被窝里被拎了起来,花了五十分钟母女二人才赶到寺里。这些并没有让她觉得辛苦,只希望新年里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能够有更多玩耍的时间。

曙阳法师说,僧人需要常常提醒自己,为利益众生尽自身最大的力量。他期待自己的修行能够更精进,如此才能在指导别人该如何思考做事的同时,也不断检讨、更新自己。

我则期盼着新年里能够挣脱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的羁绊,去过一种心里搭建起来的安逸自在的生活。

太阳升起,刚开始时是一个篮球大小的圆形,周围带着红色的光晕,逐渐圆球变大,越来越明亮。人们纷纷拿出相机手机一通拍摄。都市中人,哪有看过这么红润透亮的太阳,寒风也知人意地停止了呼啸。寺院里的钟声陆续响起,一波一波的震荡着山谷,回响在内心最柔软处,在令人警醒,在催促世人精进。

人们开始领取早饭:馒头、米粥、萝卜干、拌黄豆及炒雪里蕻。斋堂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唐师傅又开始忙碌着。为了准备斋饭,没能到现场参加祈福活动。问他是否遗憾。他说,这样的情形已经是第三次了,遗憾虽有,但自己在心中默默许愿,想必大佛也是可以听到的。再问他吃饭没,他说顾不上,要照顾大家。曾几何时,人们为了扮演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不知带了几层面具。新年这一天,来自四方的人们行动划一的抹去面具,透露着平和,喜庆,真实的自己。

寺里的法师匆匆用完斋饭后,又返回各自的寺院,为弥勒佛七准备佛事。芸芸众生面对娑婆世界都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与其抱怨逃离,不如积极去奔走去尝试。我也正打点行囊,返回来时的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