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佛教音乐
在音声中遇见佛法的音乐修行人
作者:尘冰 编辑:小闫

“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在佛教经典《法华经》中,清净祥和的佛教音声被赋予如此的描述。作为超越一切世俗之音的如来之音,佛教音声之于当下的生活,早已超越了佛教典籍中的原本意义,有了新的发展和弘传,在此过程中,离不开这样一群人的尝试,他们本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而后又遇见佛法。因缘际会之下,他们最终将佛教音声作为毕生的志业,依照着佛教典籍的指引,为普罗大众的耳根圆通,做出三宝弟子的践行。


黄帅:起于赵州祖庭的禅音之缘


2003 年7 26 日,对于黄帅来说,是无比殊胜的。

正是在那个清凉的夜晚,在柏林禅寺生活禅夏令营活动的晚会现场,在净慧长老和几百位营员面前,演唱了宋代法常法师作词的《楞严一笑》。这既是黄帅第一次演唱这首歌,同时也是他的音乐生涯第一次和佛教产生交汇。

那一年适逢宽带的出现,夏令营的义工们用笔记本电脑,在网络上同步直播了这场晚会。黄帅的歌声也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里同步地传达,感动着现场几百位夏令营营员和线上的多位网友。那晚,黄帅在营员们的共同见证下,在净慧长老坐下皈依,长老赐名“明音”。

皈依三宝,首唱佛乐,这一天仿佛开启了黄帅生命中崭新的篇章。自此,这位佛弟子的故事便围绕着音乐和佛法而徐徐展开。2004 年,黄帅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原创佛教歌曲——《地藏菩萨悲赞》。“跟着几届夏令营之后,当大家拿到一些词和曲,都会和我说能否把它们做成歌曲。因缘就是这么来的,后来就慢慢地越做越多了。”

一年之后,和几个在夏令营结识的师兄一起,黄帅来到了马来西亚吉隆坡参访,为自己的佛乐创作汲取经验。在当地一位法师的带领下,他来到了一个名为“菩提工坊”的佛教音乐工作室。现代化的录音设备,年轻的佛乐工作者,普世圆融的创作理念,这一切都让黄帅打破了对佛教音乐的理解。黄帅说:

“他们的创作不拘泥于我们印象中的那种音乐。我们也可以用民谣,甚至以轻摇滚的形式来唱佛教歌曲,同样也可以把歌词写得通俗易懂。”

基于这样的理念,回国后的黄帅就开始着手制作自己的首张佛乐专辑。2006 年,《楞严一笑》问世了。在这张集结了10 首歌曲的专辑中,黄帅不仅采用了二胡、古琴和笛子等传统乐器,同时又加入了吉他、鼓、贝斯等西方元素。“还是以传统为主线,同时辅以现代元素。”而在2008 年,第二版的《楞严一笑》诞生了。在这张精选加新曲的专辑中,除了把上张专辑的经典之作精心编曲录制以外,黄帅又全新制作了《研茶》《听钟》《青青菩提树》等曲目。

时隔两年,两版专辑都采用了《楞严一笑》这个名字。对此,黄帅坦言,这首歌的歌词为法常法师圆寂前所做,歌词意蕴非凡。编曲则是自己在生活禅夏令营的师兄所谱,而自己又在夏令营的现场亲自演唱过这首歌曲。众缘和合,《楞严一笑》于黄帅这个佛弟子而言,也就有着不寻常的意义。因而在制作这两版专辑的过程中,他自然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和努力。

“专辑最终呈献给大家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对于每一个细节我们前前后后都做了很多工作。”在制作两版《楞严一笑》的时候,社会上对于佛教音乐的认知度还比较低。虽然他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但是对于音乐专辑的录制,只能算是一个门外汉。很多的工作几乎都要独自摸索着进行。

“不像很多歌手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团队支持。那时候,写歌、录歌就是小米加步枪的感觉。”由于平时有工作,黄帅通常只能选择在周末和节假日录制歌曲,录制地点也需要反反复复地倒车才可以到达。这2 个多小时的路程,黄帅都是在长途公交车中度过的,身边也没有所谓的经纪人的陪同。有时候乘客一多,黄帅只能从上车点站到最后的目的地。

因为没有自己专门的录音棚,下车之后,黄帅顾不得倒车的劳顿,只能立刻朝录音棚飞奔。遇上天气炎热的时候,黄帅一下车,浑身早已湿透,顾不得擦汗和换衣服,就直接进棚录制了。“录音棚里面不是我一个人在录制,每个人的时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只能这样。”

而采取这样的措施,黄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由于资金预算有限,黄帅只能在这些方面最大限度地做着减法。但这样的减法,黄帅却没有用在音乐制作上。对于音乐的品质,黄帅从未做过任何的让步和妥协。创作中的黄帅对于歌词要进行反复地推敲。创作最密集的时候,黄帅在床边经常会放好纸和笔,心中一有灵感,即使是在半夜,黄帅也会起身,将它们记在纸上。“在我的电脑里,一首歌最终版的文件名都有好几个,这就是我对自己音乐的要求,我会对每一个细节要求得更完美。”

在这样的高标准下,两个版本的《楞严一笑》佛乐专辑,都在社会上取得了非常广泛的传唱度。而黄帅直至今日仍然保持一个独立音乐人的形象,并在今年初,创办了自己的禅乐工作室。信仰的力量,让他践行了一个修行人的音乐之旅。

黄帅和工作室的师兄弟们经常去各地参访,亲近出家法师,并在一起禅修,研究禅乐工作。今年初,黄帅萌发了录制佛教经典《普贤菩萨行愿品》的想法,“《心经》我们可以找到上百个版本,《金刚经》也有人唱。这么好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我们却找不到一个把它唱诵出来的歌曲作品。寺院里有传统的《普贤菩萨行愿品》的唱念,我听完之后非常感动,我觉得有机会一定要把这部经录制了。”这样的缘起之下,黄帅的第三张佛教音乐专辑《普贤菩萨行愿品》诞生了。

“这是对于经典的回归,回归到最传统的佛经上去。”因此,黄帅对于这张专辑的录制,从始至终就抱着谨慎的态度。只要前往寺庙里参拜,黄帅就会带上录音设备,将自己听到的唱诵录制下来,回到家后,反复钻研。有时为了一个字的发音,黄帅要辗转好几处寺院,同多位法师交流之后,才敢敲定最终的演唱方案。“经文必须要严谨,很多人可能借由这首歌才去接触《普贤菩萨行愿品》,不能给大家带来错误的观念。”

现如今,在《普贤菩萨行愿品》之后,黄帅正在加紧录制自己的第四张专辑,这张全新的专辑有望在年前正式出版。同时,自己的禅乐工作室也在逐步成型。但随着这一切同时到来的,便是令许多歌手头疼的盗版问题,有些盗版专辑的制作水平之低劣,令人难以想象。

对此,黄帅却非常坦然和大度。“我一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发现,这至少说明有人认可你的作品。佛法是没有版权的,让更多的人通过音乐去了解佛法,我觉得也很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做着相同的事情。”

而面对当下众多明星对于演唱佛教歌曲趋之若鹜的现象,黄帅在肯定的同时,又强调音乐终究只是佛法的助缘。“现在做佛乐似乎成了一个很时尚的事情,很多明星都会唱佛曲。但音乐不过是开了一个方便法门。大家通过音乐的结缘,最终还是要深入到实修当中,否则永远只停留在门外。”


张鹤:佛乐是毕生的缘分


张鹤同音乐的缘分,同佛菩萨的缘分,自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父母都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虔诚的佛教徒。记得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从景德镇请了一尊滴水观音。全家人每到初一、十五都到家乡的观音寺去上香,庙里的师父给她取名为“广音”。

1986 年,是张鹤开启音乐旅程最重要的一年。中央电视台的一套晚会播出了一个古筝演奏节目,让当时只有5 岁的张鹤对古筝一见钟情。看到女儿对于传统乐器如此痴迷,父亲非常高兴,时隔不久便到北京民族乐器厂为张鹤精心选购了一台古筝。更加幸运的是,张鹤的古筝老师是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日后在电影《六指琴魔》中担任林青霞替身的尹红梅。

“父亲对我很严格,他认为音乐的最高层级就是作曲。”不久,父亲又让她学习钢琴。在多年的音乐修习中,两种截然不同的中西乐器所带来的修习体悟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成为张鹤日后创作佛教音乐的不竭源泉。

或许是宿世的因缘所就,大学毕业后,张鹤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上班不到一周,就遇见了佛教音乐。在去资料库寻找歌唱比赛母带的过程中,有一盘很不起眼的卡带吸引了张鹤,标签上写着“昌盛法师《一声佛号》(1997 年)”这样的信息。而这个昌盛法师便是当年在国内红极一时的著名歌唱家,《青藏高原》的演唱者——李娜。

不久之后,更为殊胜的事情发生了。单位领导安排张鹤去全国各地的寺院参访,其中一项工作任务,就是结缘昌盛法师的佛教音乐专辑。得知要去寺院参访,张鹤兴奋不已。

2004 年的夏季,张鹤从北京出发了。从北京到云南,再从云南到四川,横跨几千公里,张鹤马不停蹄地前往各地寺院参拜。在当时,很多地方还没有通动车和高铁,张鹤常常要乘坐10 多个小时的火车,才能到达寺院所在的城市,之后又要乘坐长途车,几番周折之下,才能最终到达寺院。“即使在市区,坐车有时都要几个小时。”

有些寺院在山上,但并没有通山的石板路,张鹤只能靠着一根木杖,深一脚浅一脚地慢慢走上去,夏季闷热潮湿,汗水常常伴着张鹤的脚步,“啪啪啪”地落在山路上。但对于此时的张鹤来说,这些看似如苦行僧行脚般的过程,更像是佛菩萨对于自己的考验。不经过这些考验,自己的参访毫无意义。

从滇池东岸的昆明盘龙寺,到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从高僧辈出的苏州寒山寺到普贤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随着参访的深入,张鹤觉得自己和佛菩萨愈来愈相应。

回到北京之后,张鹤将一个多月的体悟和感想,用音符和旋律的形式表达出来,汇集成了自己的第一张佛教音乐专辑——《观音菩萨在心中》。专辑出版后,在东南亚多个国家同步发行,在佛教界和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被众多歌星翻唱。从此,张鹤在佛教音乐方面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张鹤创作佛乐,更多的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亦如当年兀自参访寺院那般。但对于那时已是佛弟子的张鹤来说,这样的参访,更像是顺缘而行的修行和学习,出家人的悲悯,居士们的热情,都让她感受到了佛法的慈悲。

张鹤还记得去安徽的一个寺院参访,适逢寺院复建。整个寺院就像是一个大工地,法师和居士们都住在临时搭起的简易大棚。即使物质条件降到最低,他们的修行功课也从未间断。“居士们建立了联络群,只要得知谁家有人往生了,他们都会连夜不睡,为逝者们诵经超度。这些让张鹤非常感动。”

在参访的旅程中,张鹤与峨眉山的缘分,尤为深厚。2004 年张鹤第一次来到峨眉山,大佛禅院还正在建设之中,面对正在修葺中的寺院,张鹤似乎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直觉告诉她,不久她还会回来。3 年后的春节,张鹤受中国佛教协会邀请,再次来到峨眉山,创作了由峨眉山永寿法师作词,廖昌永、韩磊、腾格尔演唱的佛教音乐专辑——《行愿峨眉》。

“创作佛乐与其他音乐不同,精神上的满足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张鹤说,自己从事主流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制作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自从皈依后,她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佛教音乐事业上。

功到自然成,2004 年至2014 年张鹤陆续创作和制作,出版了多种风格的百余张佛乐专辑,并作为第二届和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会议礼品与各位高僧大德、嘉宾和居士们结缘。

今年3 月,张鹤与百度、腾讯签订了一份《音乐作品使用授权书》,将自己原创、制作的几百首佛乐作品免费提供给两大网站,供大众无偿使用。

“佛教称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能慈悲济世,利乐有情,解脱生死苦海,皆是方便。”对于未来,张鹤表示自己的工作重点仍将放在传统梵呗和流行音乐的结合上。“传统的要继承,这是文化的延续;现代的去创新,这是佛法的圆融。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让佛乐润泽更多的大众,续佛慧命,广传慧音。”


刘湘子:修行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


初见刘湘子,第一印象是淡泊、从容,让人很难将“狮子吼”、 著名梵呗音乐人、梵呗文化传承者等标签与眼前这个身体结实,个子不高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刘湘子,7 岁开始接触音乐,自幼习琴,通晓东西方古典现代多种乐器。多年的音乐浸染造就了他对音乐独特的敏感,然而他最早接触佛教、接触梵呗却是源于一次“很有意思”的因缘。

“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佛法,有一天一个出家师父,来到我那个地方。我跟他也不认识,但我觉得出家人都是亲近的,我也没多想。师父走的时候就让我念六个字,唵嘛呢叭咪吽,我说为什么要念这个,这个有什么意义么,师父什么也没说就走了。”

当时的刘湘子对佛法一窍不通,也就没太当回事,但师父走的时候把佛珠落下了。“可能是无意中落下的吧。全是老的绿松石,108 颗,很珍贵。我当时就给师父打电话,师父就说,‘送给你了,正好用来念六字真言咒’”。不忍辜负师父好意的刘湘子决定先替师父保管佛珠,并如师父所说开始念六字真言咒。“结果念了不到十几遍,浑身就有一种不悲不喜的感觉,我的眼泪就下来了。为什么会流眼泪呢,没有任何征兆,说不清道不明。”

刘湘子觉得很神奇,这让他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和体验。“我觉得我的身体骗不了自己,就在那等着师父。师父一来,我就皈依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刘湘子就一心跟着师父修习佛法,修行梵呗。学习梵文、诵经,练习发音……从对佛法的零基础到修行有所成就,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当时师父说你要念经多少遍,11 万遍;要磕大头,磕11 万遍……你只有把这些功课做完了,可能才有一种身体上的体验,当时这些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当时没觉得艰苦,说心里话,我真是太喜欢梵呗了。”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刘湘子坚持下来了,他一年内修完五加行,以虔诚、纯净、勤勉的心行,感召到多位高僧大德的教授和点拨,并且领受了云雷音、狮子吼、海潮音等的修行传承,重现了佛教典籍中记载的狮子吼,云雷音。

在刘湘子看来,梵呗音乐既是接引他走向佛法,走进佛教的机缘,又是他修行路上的良伴。“我小时候学音乐,现在也在做音乐,一路走来,我才明白原来我的人生最终的归宿在梵音上。”

“梵呗最主要的是告诉我们怎么去修行,怎么去对治我们的心,通过声音来安住我们的心。”通过梵呗的修行,刘湘子的身体和心灵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转变和感触。“身体的转变是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比如我们的气息、气脉从过去的不通到现在通了。释迦牟尼佛讲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句话我现在才悟出来,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在打坐修行的过程中,真的就像花一样开了。”

事实上,刘湘子的这种修行也给身边人带来众多清凉。“我觉得梵呗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帮助很多人,这帮助的结果呢 ,就是解决了人当时当下的烦恼。从长远来看,就是帮助人找到一种途径,一种精神的寄托。”

有感于当今梵呗文化和传承的式微,越来越少的人做梵呗,甚至是不了解梵呗。现在的刘湘子除了每天的修行,开始致力于梵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希望自己通过梵呗修行获得的益处和体悟,能让大家回归内心的清静。

“梵呗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修行,这种修行和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梵呗这种文化不单单只是停留在寺庙里那种传统的念经、唱念上面,要让这种清净的梵呗真正地弘扬出去。所谓的弘扬就是要让大家学会怎样去自利利他,自己怎么去关照自己,关照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怎样去传承,刘湘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将古老梵呗和流行音乐相结合,在梵呗中加入钢琴等现代流行元素,创造出更迷人的音乐形态,颠覆了梵呗在人们心中平稳悠扬的风格。“我觉得古老、传统的东西,一定有其美好与神奇的内在因素,一定契合着先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拿到现代生活中,就需要将梵呗艺术融合时代的元素。我们要留下精华,精华就是修行的法门。至于其外在的形式真的要改一改了。我的理念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去做创新,梵呗也要与时俱进。传统寺院里的念诵在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看来,会觉得是老头老太太唱念的东西。”

声乐和器乐的结合、3D 裸眼视觉特效……基于这样的理念,刘湘子在自己的每场音乐会上加入诸多的现代流行元素,力图让古老和传统的梵呗文化,从寺庙里走出来,走向年轻人,走向国际。“艺术上被过度保护的东西往往容易枯竭,最终灭亡。梵呗音乐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节制、寡淡。相反,将它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可以创造出更为优雅动人的旋律,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而事实上,刘湘子的这种创新,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北京八大处、中山音乐堂、工人体育馆……几乎每场演出都收到了非凡的效果。“我所有的演出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当我每次唱到‘阿弥陀佛’的时候,台下不管信不信佛的人都会全场双手合十,全场大合唱,那个场面我真的没办法用语言描述。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梵呗的能量是不可思议的。”

最让刘湘子感动的还是在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一些高校的演出和演讲,即使是最挑剔的学生,也对梵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本上每场活动都爆满。“会场坐不下,有的人甚至都站到走廊里。”

现在,除了随缘的演出,刘湘子一直在做的事,就是跟大家分享他修行的体悟。他发愿要把梵呗用与时俱进的方式和方法来告诉大家怎么去修行。“现在有很多人要跟我学梵呗,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跟大家分享是我愿意做的事。我希望大家修行梵呗,做一个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者。我不过只是一个载体,接下了这种法,我希望能把这种法传下去。”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