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万象
电影《不肯去观音》
作者:李连冬 编辑:穆穆

普陀山是天下最著名的观音道场,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缘由。据史志记载,大中十三年(公元859 年),日本僧人慧萼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国,船经普陀山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肯去观音院”,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现在的不肯去观音院位于普陀山紫竹林,其间有三间质朴的佛堂,终年香烟缭绕。

电影《不肯去观音》即根据这一传说改编。因为其题材的独特性,影片尚未公映便已吸引诸多佛友关注。近日《佛教文化》记者便采访了这部国内首部观音题材电影的导演张鑫、制片人许建,两位主创从佛教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眼中的《不肯去观音》。

“电影的精神内核是慈悲”

2007 年,张鑫导演拍摄了一部观音题材的纪录片《心中观世音》,这部片子着重从文化的角度去点染观世音,从世俗的角度去介绍观世音,讲述了中华民族的观音信仰、普陀山的由来和“和谐济世、扶危济困”的观音文化的演变与传承。这是他第一次执导佛教题材的电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拍完《心中观世音》后,我系统地研究了一下佛教文化。一旦接触到了佛教,就跟佛教有了千丝万缕情感上和心灵上的联系,情不自禁地就走入这个文化领域去了。余秋雨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讲作家写普陀山,只要你动了笔,就好像燃上了一支香,从此融进了千年香火。拍电影也是一样,当你接触了普陀山,接触了观世音菩萨这样一个题材,那你就在情感上、在心灵上跟观世音菩萨非常贴近,时时处处都会关照到心里面的这个图腾。”

从那时起,张鑫就萌生了拍一部观音题材的故事片的念头,直到2012 年3 月《不肯去观音》项目启动,他准备了5 年时间。期间,张鑫导演拍摄了一部同为佛教题材的电视剧《月明三更》,讲述了六祖惠能的传奇故事。

“我发现一旦开始拍佛教题材的影片就停不下来了,虽然我不是居士,但我很尊敬佛教文化,因为它除了文化上的博大精深,还有它慈悲的精神和悲悯的力量,这种精神和力量对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有非常大的益处的。”

2012 年,张鑫导演找到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祖平,把《不肯去观音》的剧本写了出来。在这个剧本里,编剧孙祖平把一段史志演义为传奇,把观音形象人物化,形成了一个人物立体、情节完整、线索多元的剧本,也便成为“观音不肯去”的故事片版——唐朝,梅岑山秘色瓷艺人万秀为光王李怡烧制护身观音宝像供奉于五台山。宝像制成时,万秀捡到一个女婴,于是抱养回家,并为其取名为莲妹。人们说,女婴和观音宝像同来,是天意,是观音的人间示现。20 年后,莲妹长成楚楚动人的少女,而唐武宗颁旨灭佛,五台山方丈无尘委托莲妹一家将观音座像藏回梅岑山。

此时日本国内战乱,橘皇后心急如焚,令遣唐使慧萼和尚赴大唐求请这尊观音座像东渡日本供奉。慧萼来到五台山得知宝像已经下山,便一路追寻而去。唐武宗密令尉迟将军追杀光王李怡,莲妹救李怡脱险,万秀却遇难身亡。慧萼抱走观音宝像,莲妹、海生追回。莲妹与海生为保护秘色瓷观音像来到明州,遭奉旨灭佛的宋大人追捕,宋大人心生歹念,欲霸占观音宝像和莲妹,遭拒。尉迟设计斩杀莲妹,诱出避难中的光王。
危急之时,恰逢唐武宗暴毙,李怡即位称帝。莲唐,在莲妹的帮助下,雨中再次求请秘色瓷观音座像,终于如愿。

慧萼登船启航回日本,途经梅岑山时,海上突起风浪,秘色瓷观音像落入海中。莲妹纵身入海,托起宝像,自己却消失在风浪中。慧萼大悲,却见朵朵莲花顺流而来,将海船团团围住,铺成一片莲花的海洋。慧萼看见梅岑山顶,站立着手持莲花的白衣观音,正是莲妹。慧萼顿悟,明白了观音指示他,他带回日本的不应该只是一尊秘色瓷观音宝像,而应该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精神,唯此日本才能祥和。于是他毅然决定将这座秘色瓷观音座像供奉于梅岑山。从此,普陀山开山,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

“也是机缘吧,写完剧本后,我就跟制片人许建总经理聊起这件事情,他也非常喜欢这个题材,两个人一拍即合,可能不到两个小时就决定了要拍这部电影。”张鑫导演说,“第一,从题材来说,它是独特的,爱情故事有上百部,战争故事有上百部,但是观音菩萨的故事只有这一部,它没有同比性。第二,从拍电影的追求来说,它是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它的文化含量、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含量,观音菩萨劝人向善的情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部电影有所表达,那么它的价值是非常大的,不是眼前的,而是永久的,至少是长的。”

张鑫导演特别提到的《不肯去观音》的制片人许建总经理说:“在这么多电影里面,我们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是因为它的独特性,也是因为社会有这样的需求——在大家都在急于改变生活条件而忽视其他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感觉应该更早地把这种向善的情怀传达出来,对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做出点滴贡献。”

“我们拍这部片子是在建造一座精神的庙宇,这里面盛的是观音菩萨的大爱精神。”张鑫导演说,“我希望在这部电影里传达的精神内涵就是慈悲。”

“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佛法”

《不肯去观音》里的一句台词让制片人许建和导演张鑫最为津津乐道,这句台词是从年轻演员聂远饰演的光王口中说出的——光王继位后,慧萼和尚又来求请秘色瓷观音座像,光王应允,并说:“好事儿啊!”“为什么是好事儿呢?就是让佛法惠济众生。当时在片场听到这句台词,大家都非常感动。这就是所谓的一灯传一灯,点亮万灯。”许建说,“其实这跟我们做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一样的,那就是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导演构想中的精神的庙宇,向更多的人宣扬佛法,传递观音的精神和佛教的精髓——慈悲。”
对于导演张鑫来说,作为一部故事片电影,“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标准就是把电影调度到故事精彩、表演到位、情感饱满的程度。而从2007 年的《心中观世音》开始,他就开始尝试突破以前佛教题材电影的窠臼,丢弃老套的叙事套路,用更切合当代年轻人的方法来讲故事。

“以前的片子过多沉湎于史实的东西,照本宣科。郭沫若曾经说过,历史戏不是教科书,它要在大的历史原则下有作者浪漫的想象。在形式上、叙事上,陈旧的、没有艺术感染力、没有惊喜的东西,你想要弘法、你想要表达人类美好的情操就实现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动脑筋,把电影拍得好看。”他说。电影邀请了聂远、李纯等国内新一代的演员分别饰演光王、莲妹,邀请了曾出演过陆川《南京南京》的日本演员中泉英雄饰演男主角慧萼,还邀请了斯琴高娃、中野良子、牛犇等已经功成名就的老一代演员。这些实力派演员也是“让电影更好看”的条件。“选择他们来出演,一方面是根据文学剧本提供的人物的基本形态,另一方面也是根据个人的美学倾向。演员可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准确性必须得达到。”张鑫说,“我觉得他们都非常努力,不管是老演员还是新演员,首先因为这个题材的神圣性,他们对他们饰演的人物有敬畏之心,再者他们都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职业性都很高。他们达到了传达精神内涵的要求。”

 

在拍片现场,参与拍摄的很多和尚对制片人许建说,很感谢他们做这部片子。“他们说,我们完成了他们无法完成的,他们很难做到的,我们用电影的方法来办到了。”他说,“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用电影这种形式来拍这样的故事,传递这样的精神,实际上比很多和尚师父更能影响到他人。”

“怎样来传递观音文化和观音精神?除了高僧大德用他们的学问、用他们的感召力来感化信众,还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研究佛学以后,用世俗的理论、世俗的道理、世俗的方法,让其他人能在看你电影的时候、读你文章的时候、听你音乐的时候、观赏你的画的时候,受到心灵的沐浴,渐渐地明白观音文化和观音的精神是什么。”张鑫导演说。

 

“拍这部电影是积功德”

《不肯去观音》从2012 年3 月开始筹备,进行得非常顺利,各方面都很到位,6 月份,电影在普陀山开机,拍摄40 天后就杀青了。

影片的拍摄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他们不图利益回报,只是把参与到影片制作中当作献给观音菩萨的功德。制片人许建从片子所使用的两个主要道具——秘色瓷观音像和漂洋过海的大船说起:“3 月份项目启动,普陀山管委会就开始造这艘比例为一比一的仿唐大船,等6 月份我们开机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而秘色瓷技艺实际上已经失传,找不到了,一些瓷器企业家非常积极地为我们试制,材料一炉一炉的废掉,但他们什么条件也不提。”

与张鑫导演认识30 多年的斯琴高娃,接到导演的电话后,听说是观音题材的电影,马上就同意了。而在电影拍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总会有各种困难,张鑫导演说:“你想,有人敬香从山脚拜到山顶,我们拍电影海风吹一吹太阳晒一晒这算什么?太不值一提了。观音菩萨已经很照顾大家了,因为大家做的是一件好事,是为了把慈悲、祥和、仁爱、宽容、不杀这些人类美好的精神放在电影里推广出去,所以观音会加持。”

做完三部佛教题材的电影,他觉得佛学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变得宽容了,可以放下了,很多事情都不会去计较了,同情心加强了,很容易被很小的善良感动。”

2012 年底,《不肯去观音》的后期制作已经完成,2013 年将会进行公映。制片人许建的想法是,把首映日放在观音诞生日或成道日,以感谢菩萨对影片的加持。

“但毕竟载体是电影,我们需要尊重它的运行规律,照顾到市场规则。实际上,如果选择一个恰当的档期,可以把观音精神传播得更广。”他说。他们计划在放映的时候推出由高僧开光的护身符,随电影票与观众结缘。而在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普济寺对面的一家电影院将要进行改造,将来专门用以播放《不肯去观音》。这里离不肯去观音院不远,或许在不久之后某一天,观音菩萨会以另外一种形式降临在她古老的道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