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智慧花雨
低调做人,高调行善
作者:宗舜法师 编辑:穆穆

佛教慈善出自佛教的慈悲精神,也属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无需作秀。然而出于宏观考虑,佛教慈善也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宣传,由佛教的法师们在公众面前做出表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劝募,激发大众的慈悲心,使点滴之力汇聚成为相当可观的慈善力量,并且努力营造大家都乐于行善积德的健康氛围,这样的慈善行为及宣传,既是救助困苦的实际行动,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救赎,同时可以让全社会通过了解佛教界做出的大量善举,进一步理解佛教入世利生的积极作用。作为佛弟子,我们的做人和修行宜低调,而我们行善可以高调。

 

佛教慈善宣传的理念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是慈悲观,佛弟子修行成佛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救度众生,合格的佛子理应致力于给予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的痛苦。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六度四摄,即包含必不可少的布施。实际上佛教界一直都在这么做。自古以来汉传佛教就有成立“悲田院”、“福田院”等帮助贫困人士和病人的各种措施,在历史上可谓开创过慈善风气之先,到了唐代,由佛教寺院组织的慈善已很发达。当今社会,佛教界也做了大量慈善之事,在每次灾难来临的时候,都在尽心尽力,举办法会、捐钱捐物帮助需要的人,为大众赞赏称道。

佛教界参与慈善事业可以说是一种本分,况且佛教出家人的修行建立在尽心随缘、放下世俗名利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佛教慈善当然无需作秀。古人甚至提倡“积阴德”,认为说出来都不可以。然而,出于慈悲心,为了大众的利益,佛教界在做慈善事业的同时,可以进行合理的社会宣传,宣示佛教慈善的名正言顺,如理如法。

佛教慈善宣传的作用
一、以佛教法师的身份做出表率

佛弟子属于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从佛教界的形象来说,佛教的法师们更可以起到代表性的作用。佛教的僧团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这个群体舍家弃欲,发心利益众生,在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上异于常人,堪为世俗人仰慕和学习的对象。因此,佛教法师参与慈善而为大众所知,可以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影响信众乃至社会大众伸出援手救济困苦,引导大众把善举变成大家的一种生活习惯,促进社会的净化与和谐。
二、推广“微慈善”与参与慈善的大众健康互动

佛教法师对于佛教慈善的宣传乃至劝募,可以和参与慈善的人群起到健康的互动作用,促进心灵的美善与升华。从具体事件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比如2010 年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笔者通过互联网进行一场“微博劝募”。有一位爱好书法的居士朋友,手抄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为了结缘,这位居士朋友自己印制了该抄本,专门提供10 本精印的《金刚经》手抄本,发动大家为旱区募捐。于是一个“10 个人、10 本书”的劝募行动开始了!这一行动取得了意外的效果,反响特别大,当日下午便收到了山东博物馆一位博友的回复,说自己看到这一信息后,马上查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甘霖行动”的介绍,迫不及待地到邮局汇了捐款。还有徐州的一位博友,表示自己原本就想捐助,看到这一信息后,更确定了自己的想法,立即通过银行账号将1000 元钱转给了“甘霖行动”,并表示可以把书转赠给更需要的人。只花了4 天时间,“10 个人、10 本书”的行动圆满完成。4 天时间能顺利完成笔者的小小劝募心愿,实在令人惊喜。截至2010 年3 月30 日,劝募的1 万元已到账。对于西南旱区来说,也许1 万元只能解决小小困难,但是那些参与捐助的朋友们会因此更加善良、慈悲。

呼吁大家帮助灾区,并通过结缘经书的方式,对伸出援手的人们表示了至诚的谢意。你捐出善心,我捐出感恩,超越了金钱与物质的交换,从而营造正常的、高尚的慈善环境。这种“微慈善”,应该是佛教慈善的将来一个发展方向。
对于善行,我们可以大声鼓励:面对灾区或困苦的人,希望每位佛子都尽自己的本分,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或诵经,或念佛,或做法事,或捐款捐物……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才符合佛弟子的行为标准。这样的宣传和呼吁,可以促进人们发起慈悲心。哪怕个人只是发起了一点点慈悲心,涓滴也能汇聚成海。这既是对灾区的救助,也是对心灵的救赎。
三、随缘地推广正信佛教的精神

普通的财物布施,可以种下人天福报之因,而佛教慈悲布施精神的意义远超于此。在佛教慈善的宣传中,我们可以随缘推广正信佛教的精神,告诉大家行善是一种修心之法,使有缘人找到修行的入手处。

另外,我们要看到,目前社会大众对佛教还是相当不了解的,甚至有许多误解。佛教界既然已经做了大量慈善之事,把这些善举宣传出去,也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佛教积极的、正面的意义。目前,我国的慈善生态环境不是太好,诈捐事件也一再上演。因此,用微博劝募的方式,并不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作秀、一种自我炒作。而关于做慈善,到底应该低调还是高调,微博上之前也有过激烈的争论。因此当笔者在个人捐款的时候,考虑再三,要求中国扶贫基金会删掉了在网上公布的与本人相关的每一条捐款信息。但是,当“10 个人、10 本书”劝募行动在短短的4 天内顺利、完满完成后,笔者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转发微博、获取博友关注的背后,极大地推广了爱心示范,感染与动员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参与到公益事业之中,何乐而不为?不过,如果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我宣传,笔者也无话可说,但从目的上说,达到了就是好的。

佛教慈善宣传的风格
有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佛教慈善宣传的风格定位相当明确。佛教慈善宣传不是作秀,不是自我标榜,不是哗众取宠,应当尽力做到庄重、真诚、善巧。同时,既有如法的发心,佛教的法师也不必过于畏惧人言,以至于不敢将善举示人。作为出家人,我们随缘尽力,契理契机,做好自己的本分,将其他的事情交给因果即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