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专栏 >正慈法师
人间有味是清欢

蓼茸高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在游南山时品尝春日山间美味,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欢,我想是不只代表了一种清淡、朴素的生活态度,还有静享生活淡淡的喜悦。

有一次在翠柳村客舍住宿的经验。早晨醒来走出房间,芦苇随风飘荡,蓝尾鸲从湖面掠过,清风徐来,碧波荡漾,静谧得犹如寺庙。时间就好像是个三十年代的老钟表,咯吱咯吱地慢慢流淌。一切都是静悄悄的,置身于都市里,又仿佛远离尘世。

又年长了一点之后,更喜欢清净的氛围和简单的生活,我也常常各处淘一些有意思的旧物件。如果出门途径有古风的村庄,都要停下来走走的,因为一定大有收获。我把村子里废弃的米缸带回来,随意搁置在慧日讲堂旁的树丛中,养上千瓣莲,那残缺的米缸紧挨着泥土,又趁着鲜艳的花朵,我想这是它最好的用途吧。一些腌菜罐子可真是插花的利器,我喜欢插芦苇,有时候也会在山上捡来一些枯树枝搭配,看到有人会用棉花,也是蛮好看的。

前些天的一个下午,忽然想去银山的法雨寺,立即邀上几位文人、茶人前去。法雨寺坐山面湖,所在的村庄也非常古朴,依黛绿色的山而建,多青砖黑瓦,有狗吠声,几只母鸡觅食,袅袅的炊烟,很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我们坐在法雨寺喝茶,话不多,却觉得美好。

我想,这要是在十年前,生起这样的念头,晚上做个梦,或是写篇日记,就过去了。而如今,作为一个禅者,对于禅的空灵、轻盈,以及对禅意概念的兴致与日俱增。

几年前在北京,因为有几个同学在一起,早餐时,大家一起吃着油饼,讲起北京中国佛学院读书的岁月,20年过去了却犹如昨日,讲到读书时的趣事乐不可支。很多年不吃油炸食品的我一连吃了两个油饼,好解馋。年少时的情谊和食物,是最回味悠长的吧。

2008年,我到人大进修,这对我来说也是不会再有的好时光。放下万缘,有模有样地重新做一个学生。上课、食堂吃饭、做运动、拜访同修,时间安排的满满的。从宿舍到餐厅、教室都要走半个多小时,有的法师干脆买辆自行车骑上,出门买个报纸什么的也就方便了不少。我呢,偏偏不会骑车,只好委屈这两条腿了。我想,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正好可以借此机会,磨练心智,争当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宗教界好学生。

那时常与心广、怀泉法师同行。记得有天清晨,我们沿灵泽湖边散步。见湖上有一廊亭,我们边讲读书心得,边品尝刚摘下的新鲜带瓣的葵花籽。葵花籽颗粒饱满、青鲜甜润,犹如新鲜莲子。湖岸上游人不多,湖面波澜不惊,好生清凉,极静之致。

那年的中秋,我从北京回东方山。寺里好多琐事,当我把一切处理妥当,已经入夜了,夜里的寺庙按照惯例早早睡去。回丈室的路上闻到桂花的清香,顿时疲惫全无。看着悬在空中的月亮,皎洁圆满,秋夜清凉爽朗,环顾群山,仿佛披上了一层银色的外衣,如此安宁。圆月夜,皎洁月,并不少见,而在外游学的学子回到故乡的那个中秋,却格外迷人。

往昔的世外桃源,今天我们的桃园寺中,居者有其屋,居者有其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只要我们心里有种美妙的音符,一个桃园便在心间了。而音符随风悠扬悠扬,何尝不是人间的清欢。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