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专栏 >正慈法师
最好的建筑

我喜欢淳朴的美。真实自然,不矫饰,才最打动人心。如同早晨走在碎岩铺的小路上,满目是嫩绿的草,能闻到泥土的清香。鞋子上沾了露水,柔和的阳光透过树林洒下来。

一座好的建筑是什么样子呢?大概没有固定的形态,我想是能让人感动吧。曾看到过一句话:“充满禅意的创造,各人领悟不同,但心灵上暂时的平静,则是唯一相同的感受。”这便是最好的诠释吧。

日韩道场的景观美不胜收,日式景观元素中较为常见的是枯山水,用片石为山,以大面积的白砂象征湖海,没有繁花,所以没有枯荣;没有流水,所以永不干涸。寺院中的各种植被鲜艳秀丽,却与略显灰暗的建筑极为融合,这便是它的奇妙之处。寺庙的建筑一般色调不超过三种,看到便能沉静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它就是一个道场。韩国的松广寺、通度寺、海印寺,日本东大寺、唐招提寺、清水寺、知恩寺,那种古朴的韵味,经历却无沧桑之感,只有岁月静好之态。春天时候的清水寺,是最美的了,绚烂的樱花掩映着古旧的寺庙,轻盈的粉和厚重的深灰相遇,并不突兀,仿佛只有这种朴素才能显出樱花的浪漫美丽,也只有这种轻柔才能显出寺庙的寂然,示现着瞬间和永恒。

尼泊尔的寺庙气势恢宏,并不绚丽,就像中世纪的城堡,美而坚固,笨重中尽显巧妙。正如尼泊尔的佛像,厚重慈悲,又添几分神秘。身处其中,有深深的摄受感。宁波的保国寺、宝华山的无量殿、广州光孝寺的大雄宝殿也做得很用心,很有气势,看起来并不很大,里面的空间却足够大,很聚声,做佛事特别庄严殊胜。中式建筑最欣赏的是宋式的古建筑,那份古朴、庄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十足的传统味道,表现在建筑上的美感,令人神往。我常常陶醉于其中,乐此不疲。仿佛是一种无与伦比穿越时空的精神交流,让我想起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有时候美不可言的建筑就是一席味蕾盛宴,各种滋味纷至沓来。

一处雅静的景致,在湖边或是林荫小路的尽头看到的一个别致的圆形拱门或是凉亭,若是配上好名字,那可真是锦上添花。曾经看到过的“一段秋”、“兜云亭”、“洗心亭”等名,耐人回味,意境顿出。上次在杭州见到光泉法师,跟他建议可在杭州佛学院开设建筑学系,他也有此想法,还准备请王澍当院长。听罢,我真的是喜出望外,如果有一天,像光泉法师所说,佛学院有年轻的僧人专攻传统的唐宋古建、汉唐气象的石雕之美、风行于道场的法式建筑,则是中国佛教之幸,众生之福。
想起当年的清华,在梁思成先生的发动下,成立了第一个研究历史传统建筑的营造学社,造就了罗哲文先生等一大批研究中国古建的建筑学家。看腻了高楼林立的水泥丛林,也有机会看过西方的教堂古堡,还是觉得中国最传统的建筑,是最值得我们回味的了,透过这些老建筑散发出来的味道,才是最能打动我们心底的那一根弦了。

近十年来建庙我的最大感受,便是对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了解和喜爱。缘于想建好寺庙却又是个外行,不过反倒逼得我,产生出无限的兴趣,听起来有点歪打正着。历代遗留给我们的古建筑、老房子是多么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我们传承着的不仅仅是一座座伫立在风雨中斑驳、静止的建筑物,也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古老文明和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最好的建筑也不仅仅是建筑,而是闪耀着历史的光彩,在岁月中洗尽铅华,清晰可见生命的脉络。而建筑之中也常常存在着历史所走过的足迹,表达当代的建筑风格和朝代演进,我想现在的僧人也应多致力于建筑的研究,使当下的寺庙建筑也能成为一个时代的颜色。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