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万象
盐城雨花斋免费素食餐厅
作者:华珵 编辑:穆穆

 

众人共襄善举

孙居士是这家餐厅的发起人。目前经营一家公司,也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孙居士是一位事业成功人士,作为商场中人,为了经营需要,也曾流连于酒桌饭局歌厅,常常为了一纸合同喝的酩酊大醉。

彼时,佛法对于他很遥远,归于虚无缥缈和迷信崇拜之列。

随着时间的推移,锦衣玉食和事业成功并没有给孙居士带来快乐和幸福的感受。觥筹交错之间,更多的是内心的空虚和迷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佛教与人生》一书。正是这本薄薄的小书,让他先前对于佛法的排斥,须臾间烟消云散。

“当时觉得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让我觉得好多生命中的困惑都有了解答。”那一年,孙居士皈依佛门,笃行素食。

一转眼,十六年过去了。2011年,浙江建德文全法师拿出所有的积蓄,开办了第一家雨花斋免费素食餐厅。2012年,文全法师圆寂,雨花斋的事业交到弟子大行法师手里。同年,大行法师来盐城指导一家经营性素食馆的管理,那家素食馆的主人是孙居士多年的同修佛友。当时,大行法师提出要在盐城开一家雨花斋素食餐厅,正好孙居士在市中心有块闲置的店面。他当时就提出将自己的店面免费捐出,不收分文。

这家雨花斋免费素食餐厅的开办,过程非常顺利。大到店面的总体装修,内部设计,小到一桌一凳,一碗一筷,都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佛友们捐助而来。在店面审批过程中,工商局,卫生局等政府机构都一路绿灯,加上店面只有支出,税收这一块也就相当透明。盐城首家免费素食餐厅在社会各界合力捐助之下,于今年一月正式对外开张营业。

“素食就是不杀生。如同在繁华俗世中挖了一座巨大的放生池,尊重生命,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在孙居士的影响之下,家中的餐桌自1997年起便不见了荤腥。“我女儿在北京读大学,已经成了她们学校素食协会的秘书长。”

“顾客们吃饭很安静,没有人剩下。“

上午十一点,雨花斋素食馆门前,排起了百米长龙。义工们穿着统一印有“感恩吃素”的米色背心,戴着一次性手套和口罩分发素斋。沿着队伍,义工曹居士一手持着微型麦克风,一手举着标牌,用略带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向前来就餐的食客们普及素食知识。

曹居士也是一名60后,自开张起,曹居士就在店内做义工。

去年二月,曹居士去杭州打佛七,遇到了大行法师,大行法师告诉她,盐城即将开一家雨花斋素食馆,现在正好缺少人手。于是她就来了。“弘法有很多法门,许多法师开讲座,但是许多社会底层的人听不懂,也听不进去。免费素餐是个不错的法门,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来说,更直接,更慈悲。”

目前,雨花斋的义工队伍分为长期义工和临时义工。长期义工一般在四个左右,从周一到周日,全职工作。临时义工大部分是兼职工作。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有教师、会计、工人、商人等等。

早上四点,义工们大多已起床买菜。七点已悉数到达门店,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洗菜,择菜,切菜,淘米。九点半,义工们开始了一天的晨诵。诵读的内容以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为主。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和傍晚五点到六点是餐食供应时间。义工们需要分发食物,洗碗,整理餐具等一系列事项。

说起当义工的收获,他们都用了同一个词——“成长”。“原先食客们吃饭会抖腿敲桌,现在吃饭时候都很安静。原先还会剩饭菜,几次过后就没有人剩了。有些客人看我们冬天洗碗不容易,都自带餐具。”有些厨师原本大多做的是荤食,成为义工以后也只做素菜了。在义工们身体力行地影响之下,许多义工的家人们也加入其中。

 

“味道不错,我们经常来。”

在曹居士的喊话声中,记者顺着长长的队伍,走进了这家餐厅。店内分为楼上楼下两层,共五十多个座位。店内装修既古朴又清爽,还略带禅味。书柜上摆放着饮食健康和传统文化的书籍,挂在墙上的电视播放着有关健康素食的节目。今天的菜谱是四菜一汤:什锦咸菜,胡萝卜配西葫芦,青椒豆干,清炒白菜和豆腐萝卜汤。虽不是玉盘珍羞,却也清淡爽口。

周围的食客们低头安静用餐,没有人大声说话。他们时不时将不慎掉落在桌上的米粒和菜叶放入口中。吃完碗里的饭菜,他们会拿来开水,将黏在碗边的米粒和沉在碗底的菜油泡开,一并饮尽。有些食客甚至在吃光自己碗中的食物后,见到他人碗中还留有剩菜或米粒,便将饭碗拿来,扒入口中。待到用餐完毕,食客们大多会将空碗亲自交给门口洗碗处的义工。而义工们则会站在门口给他们深深鞠上一躬“感谢吃素。”

记者环顾四周,就餐的食客有学生,老人,都市白领以及小孩。同样也有流浪者和身体残疾人士。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食客,义工们会让他们先就坐,稍后则会亲自端上素食。

问起来雨花斋用餐的缘由,大部分食客表示都还是出于健康饮食的考虑。王先生原先是一家国营企业的职工,现已退休在家。常年的超负荷工作及不规律作息让他落下了“三高”的病根。为了使自己的病情好转,他不得不每天服下大量西药。“感觉自己就是个药罐子。”药吃得多了,本以为会有变化,化验单上的指数依旧如故。

“药补不如食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开始在饮食结构上加大了蔬菜的比例。意想不到的是,王先生的“三高”病情竟慢慢开始好转,各项指标趋于平稳。自此,王先生开始茹素。半年多过去,他的“三高”症状基本已经消失。在电视上得知雨花斋开张营业之后,王先生成了这里的常客。“这里的素食主要是味道不错,所以我几乎天天都来。”

此外,店内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氛也是吸引食客的重要因素。郑女士今天特意带着自己的小孙女来雨花斋就餐。“这里的文化氛围很好,特地带小孩子来感受一下,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看着小孙女的碗底还有饭菜,郑女士赶忙督促她不要浪费。

“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

自今年一月份开张至今,雨花斋平均每天接待食客三百人左右,最多的一次达七百人。两小时的免费时限,也是出于目前财力、物力、人力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不过对于一些突发情况,餐厅都事先备足菜码,保证每个来店的食客都能吃饱。

孙居士告诉记者,包括水电在内的日常支出在两千元左右。每份饭菜的成本虽然控制在五块钱以内,但却营养均衡,种类丰富。有叶菜类,根茎类,海藻类和菌菇类。每天基本不重样。除此之外,对于食材的选择有着较为严苛的标准。必须当日清晨从市场购买新鲜的原料,现做现炒。食客剩下的食物,义工们都会将其吃光。而每日剩下的食物原料,都会分给义工们处理。

在雨花人看来,未来还是靠“因缘”两字。“只要有缘,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仁心布施于他人。只要有心,我们每个人都是‘雨花人’。”

对于刚“满月”的雨花斋而言,最大的瓶颈在于义工。据负责义工培训事务的张老师介绍,目前雨花斋的义工来源主要分为三类:原先在孤儿院等慈善机构的义工,弘扬传统文化的从业人员以及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这些义工在数量上有着较为充沛的储备,但是在经验上却亟待提高。不过,随着“雨花学堂”即将在盐城落地生根,这一情况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雨花学堂”旨在培养义工、弘扬传统文化,将为雨花斋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雨花斋的火热也招来许多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这是助长了人们的懒惰心理。有人说这是作秀炒作。对于这样的批评,雨花人都是一笑了之,“我们还会继续做下去。弘法也好,改善人心也好,关键在于做事。最后把事做成功了,才是最了不起的事。”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