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佛学史话
王旦宰相与佛教之缘
作者:禅悦 编辑:穆穆


北宋贤相

王旦( 公元9571017 年)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自幼好学, 太平兴国五年( 公元980 年) 进士。淳化二年( 公元991 年)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至道三年(公元997 年),真宗即位,四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景德二年(公元1005 年),加封为尚书左丞。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王旦为相十余年,深受宋真宗赏识和重用。虽然如此,他却从不固执己见,受人毁谤也不念旧恶。他常为国家推荐贤才, 却不让其人知道,表现了高尚的德行和宽怀大量的容人雅量。

王旦任宰相时,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短处,然而王旦却极力称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真宗皇帝笑着对王旦提及此事,王旦回答说:“ 臣居相位参与国政年久, 必然难免有许多缺失,准事奉陛下无所隐瞒,由此更见准的忠直, 臣因此保荐他……”

真宗由此更赏识王旦。当寇准任枢密院直学士时,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格式,准便上奏皇帝,王旦因而受到责问, 但是他并不介意, 只是再拜谢过而已。不到一个月, 枢密院有事送中书, 也不合诏令格式,堂吏发现后,很高兴地呈给王旦,认为这下逮到机会了,可是王旦却命送回枢密院更正,并不上奏。寇准大为惭愧, 对王旦说:“ 你怎么有这样大度量呢?” 王旦笑而不答。

当寇准被免去枢密职位后,曾私下求王旦提拔他,王旦惊异地回答说:“ 国家将相重任, 怎可以求来的呢?” 准心中很不愉快。其后皇帝授予寇准节度使同平章事。寇准入朝拜谢说:“ 臣若不是承蒙陛下知遇提拔,哪有今日?” 皇帝便将王旦一再推荐之事告知, 寇准非常惭愧, 自觉德量远不及王旦。

对于像寇准这样有才能的官员, 尽管曾诽谤过自己, 王旦依然会极力举荐。但是, 对于那些没有德能的人,无论他们如何行贿献媚, 王旦都不予理睬。当时有位姓卢的地方官,深夜送黄金百两来求王旦提拔他为江淮盐运使,王旦正色推辞说:“你的才能,不可担当这个职务,我哪敢私受贿赂而废弃公道呢?” 卢某惭愧而退。

 

与佛之缘

宋代是佛教比较兴盛的时期,与当时许多士大夫一样,王旦一生敬信佛教,是当时净行社的首领。据宗晓《乐邦文类》记载:“大宋淳化中, 师( 省常) 住钱唐南昭庆院, 专修净业, 结净行社。王文正公( ) 为社首,翰林承旨宋( ) 撰碑,翰林学士苏( 易简)作净行品序,状元孙( ) 题社客于碑阴, 亦系以记。士夫预会,皆称净行社弟子。社友八十比丘一千大众。孤山圆公, 作师行业记并莲社碑。”

这段文字记载了宋代净土宗七祖省常大师住锡杭州昭庆院时,专门修持净土法门,并与四众弟子结成了净土宗的团体净行社。这个净行社人数最多时达一千多人,社首即是王旦。

在《佛祖统记》卷四十三中有相似的记载:“ 杭州西湖昭庆寺沙门省常,刺血书华严净行品,结社修西方净业。宰相王旦为之首, 参政苏易简百三十二人, 一时士夫皆称净行社弟子,比丘预者千众人,谓庐山莲社莫如此日之盛。”

 童玮《北宋佛教大事年表》也有关于省常大师结净土社团时, 旦为社团首领的记载:“杭州西湖昭庆寺沙门省常刺血书《华严经· 净行品》, 结社修西方净业, 宰相王旦为之首, 参政苏易简百三十二人士大夫等皆称净业社弟子, 比丘预者干众。谓庐山莲社莫如此日之盛。”

印光大师的《莲宗七祖颂》亦云:“慕庐山风立净社,爰因后世实行寡。百四一愿随事发,人各寝馈菩提者。首辅王旦既归依, 公卿百廿受陶冶。阎浮虽则赞皇猷, 何若乐邦得佛嘏。”

王旦的好友杨亿也是一位佛教信徒。他们每次联系,不谈其它,只谈论佛法。据吴处厚《青箱杂记》载:“公( 王旦) 与杨文公(杨亿)为空门友,杨公谪汝州,公适当轴,每音问不及他事,唯谈真谛而已。”

王旦不仅信仰佛教, 而且还极力护持佛教。据志磐《佛祖统记》载:“上谓宰臣曰:‘佛教使人迁善,诚有其益, 安可禁之, 且佛法所至甚广, 虽荒服诸国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 然不甚盛。’王旦对曰:‘顷岁虏使登开宝塔,瞻礼甚虔, 誓当戒杀, 及至上清宫不复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上曰:‘然。’”从宋真宗与王旦关于对佛教态度的对话可知,宋真宗对佛教是采取护持的态度,这与王旦的努力维护佛教是分不开的。在这段对话中,王旦列举强盗进入佛塔中, 礼佛非常虔诚, 并发誓要戒杀生;而他们进入道教的上清宫时,只是观望却不愿屈膝礼拜。王旦由此认为,在国内边远之地的人民也是尊崇信奉佛教而不崇敬道教。

王旦与佛教的深厚情缘还表现在王旦希望自己过世之后,剃除须发,穿着僧衣下葬。据文莹《湘山野录》载:“天禧元年九月旦薨。先一日嘱翰林杨亿曰:‘ 吾深厌劳生, 愿来世为僧, 宴坐林间,观心为乐,幸于死后为我请大德施戒, 剃发须, 著三衣, 火葬,勿以金宝置棺内。’ 亿为诸孤议曰:‘ 公三公也, 敛赠公衮, 岂可加于僧体?’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宝玉。”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