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栏目 > 清凉茶社
放下的幸福
作者:邹相 编辑:穆穆

有一位亲戚,对儿子要求特别严格。每逢寒假或暑假,如果孩子能拿到奖状,也就罢了;如果拿不到奖状,就会被剥夺假期,留在家中复习功课。长大后,儿子的衣食住行成了他关注的热点。他会隔三岔五地打电话,问儿子的工作和生活。渐渐地,儿子觉得他的方式让自己觉得窒闷,就和他冷战,回到家里也不和他说话。他心里非常难过,觉得自己的一切努力,不过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那年春节,我回老家过年,和他畅谈后,提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他太放不下了,孩子的一切都想去管、去过问。现在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还要去干涉他的生活,肯定会引起他的不满。我让他学着放下,不那么步步紧逼,不那么自以为是,不那么过分热情和关注。很快,他和儿子的关系处理得很融洽。后来他专门打电话给我说,还是放手比较明智,多给孩子一些空间,他也知道感恩。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看到别人升迁、提干,心里就很不舒服,觉得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但运气太差了;看到别人买房买车,就羡慕人家父母有本事,孩子不用奋斗就衣食无忧,心里很不平衡,很不是滋味;看到别人家庭美满、夫唱妇随,就心生妒意,开始反复对比,乃至孤影自怜、痛苦不已……一位法师讲到,人之所以不能幸福,是因为想要的太多,“所以,放下那些压力、放下那些欲望,放下自己心中的那些‘舍不得’,然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幸福,就在你身边。”诚然如此,很多时候,我们被贪、嗔、痴这“三毒”所扰,难以找到幸福的影子。一旦放下它们,就能找到幸福的源泉,时时处处与幸福相伴、与快乐相随。

放下贪心,你将收获自性的快乐。佛经里讲到,贪欲是建立在眼、耳、鼻、舌、身、意上面的。我们是眼睛想看,耳朵想听,鼻子想闻,舌头想尝味道,身体想去接触,意识里念着许多东西产生贪欲心,而引起无穷无尽的贪欲。“贪心不足蛇吞象”,贪心的人就像一只爬在结满果实的桃树上的猴子,看到那些饱满的桃子,都想吃掉。摘了一个往手里放,又摘两个夹在腋下,摘到最后,不但一个桃子都没有吃到,还把自己累死了。贪恋美色、贪慕荣华富贵、贪图口腹之欲、贪图享受、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等等,大凡与“贪”字沾边的,都没有好的结局。贪心不仅会给自己带来困境,乃至杀身之祸,也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如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贪婪,造成自然环境恶化,灾难频发等。一旦放下贪心,学会知足、感恩,就不会被花花世界所诱惑,就会坚定一份淡然的信念,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身边的人与事。当贪欲的念头远离我们之时,自性的快乐也就随之而来。

放下嗔心,你将收获内心的安宁。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云:“嗔是心头火,能烧功德林。”嗔心的害处,是非常严重的。嗔心,就是嗔恚无忍之心,为“三毒”之一。《大智度论》云:“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佛遗教经》云:“当知瞋火,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瞋恚。”人若生了嗔心,就会丧失理智,乃至道德人伦,忘却本性。由于生起了嗔心,种种障碍之事便随之产生。因为嗔心,一件好事变成了坏事;因为嗔心,原本有着深厚情谊的兄弟反目、情侣成仇人;因为嗔心,本来善良的人成了十恶不赦的坏人;因为嗔心,本来和睦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若能放下嗔心,就能息灭内心的嗔恨,化争斗为祥和,化险境为坦途。如何放心嗔心?就需要我们发慈悲心,慈悲一切众生。一位法师说:“其实,无论是哪一种修行方法,都是要我们学习慈悲,不仅对待众生要慈悲,对自己也一样。对己慈悲,就是要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凡事不要感情用事,那么容易动气、动情绪。而对人慈悲,就是不管他人有理或没理,都应该原谅他,就像我们也希望别人能谅解我们一样,要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能以身作则,或是设身处地地谅解他人,嗔恨心就会慢慢减少了。”当慈悲心生起时,嗔心自然消失,祥和与安宁便会充满内心。


放下痴心,你将收获自在的幸福。“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看似情深意切的话语,却也是愚痴的明证。《瑜伽师地论》载曰:“痴异名者……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愚痴就是不明理,愚昧痴迷,固守我执、执迷不悟,颠倒、邪见、恶行,不但影响自己、影响一时,而且影响他人、影响后世。《维摩经》云:“从痴有爱,是我病生。”愚痴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人:喜欢与人争执、抬杠,经常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不喜欢别人的意见与建议,睚眦必报,我行我素;常常误解别人的好意,把夸赞他的言语当作损毁他的恶语……这就是愚痴的直接体现。愚痴让人难以固守一份本真,难以保持一颗平常心,难以拥有一份平和坦然的心态。痴心太强的人,只知坚持己见、蛮横无理,很难拥有一份长久的友谊,很难走进别人的世界。一旦放下痴心,愿意接受别人、容纳别人,愿意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就能找到一条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当你放下痴心时,就不被那些一己之见而束缚,就不会陷入自我烦恼之中,就不会被外境所扰,就能感觉到浑身轻松自在。

当你真正放下内心的贪、嗔、痴时,就不会患得患失,就不会斤斤计较,就不会尔虞我诈,就不会迷惘彷徨,只会知足常乐,只会心宽体胖,只会自利利他,只会和颜悦色。这,就是放下的幸福!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载文章、图片,版权均属《佛教文化》杂志,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510-82760303)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2015年02月25日
    2015年第1期
    总第135期
  • 2014年12月26日
    2014年第6期
    总第134期